7月25日深夜,全国影院的票房数据像潮水般涌进后台时,没人料到那个被院线经理们低估的名字,正在悄悄撕开暑期档的裂缝。陈佩斯带着他打磨十年的《戏台》,用2000万单日票房、累计9000万的成绩,给燥热的电影市场泼了盆醒酒汤——这不是什么流量奇迹,是一个73岁老艺人用32年舞台功底,在13%排片率的夹缝里种出的花。
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就在半个月前,《戏台》的预售数据还让影院经理们直摇头。7月5日预售开启那天,全天票房刚够14万,排片率连5%都不到,有位影城经理在内部群里直言,这片子撑死三天就得下映。可谁能想到,济南万达影城离新百联奥特莱斯店的7号厅,把《戏台》塞进早场后,竟成了奇观:早上九点的场次坐满了带保温杯的大爷大妈,散场时有人抹着眼泪说,多少年没在影院笑到肚子痛还心里发酸了。
展开剩余78%这股劲儿很快传到了网上。有年轻人在社交平台晒出带爸妈看片的票根,说父亲看到陈佩斯出场时突然坐直了身子,就像见到老熟人;还有人二刷时特意数了数,全场笑了37次,其中21次是带着哽咽的。这些细碎的反馈像蒲公英种子,慢慢飘进更多人的视线里。到7月20日,《戏台》的上座率悄悄爬到了75%,比同档期某流量大片高出近一倍,有些影院不得不临时加场,凌晨场都坐了六成观众。
这背后藏着陈佩斯赌上的全部家当。为了搭起那座5000平米的实景戏台,他抵押了北京四环的两套老房子,剧组里的木匠都是从山西请的老手艺人,单是戏台上的雕花,就磨了三个多月。有人劝他用绿幕省事,他梗着脖子说,戏班的魂就在那方寸台上,假的撑不起真性情。后来拍黄渤演的店伙计被逼着改戏那段,他亲自示范了十七遍,最后累得在片场的折叠床上打盹,手里还攥着泛黄的剧本。
现在再看那些排片数据,就有意思多了。《南京照相馆》占着21.6%的排片拿6000万,《长安的荔枝》21.3%排片收3000万,《戏台》13%排片啃下2000万。这就像菜市场里,别人占着黄金摊位吆喝,陈佩斯却在角落里支个小摊,凭着老手艺让顾客排起长队。有影院经理后来说,早知道《戏台》的上座率这么顶,当初怎么也得多给几个场次,可世上哪有那么多早知道。
更让人琢磨的是观众的反应。有00后说,本以为陈佩斯是爷爷辈的笑点,没想到看到军阀逼着戏班改戏时,突然想起自己被老板临时改方案的憋屈;大爷大妈们则在戏班里的人情世故里,看到了老街坊的影子。这种跨年龄的共鸣,在当下的喜剧片里太少见了——现在不少喜剧总想着抖机灵、玩梗,可《戏台》里的笑,是从骨头缝里渗出来的,带着小人物的无奈和韧劲,笑着笑着就让人想起自己的日子。
业内人开始算这笔账了。按现在的势头,总票房破3亿不是难事,制片方能分到1亿左右,再加上往后网播的分成,陈佩斯这次确实能松口气。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,他图的从来不是这些。当年他在话剧舞台上把《戏台》演了300多场,每场谢幕都要站在台上看观众离场,有次散场后,一个老戏迷握着他的手说,这戏里有老祖宗的魂。他后来总说,能把这魂搬到银幕上,比赚多少钱都值。
7月26日的太阳刚升起来,不少影院的售票系统就热闹起来。周六的预售里,《戏台》的场次已经加了不少,有影城甚至把午夜场都排上了。有人猜总票房能到4亿,也有人说3亿就不错,但对那些坐在影院里的观众来说,数字多少好像没那么重要。就像散场时那个穿校服的姑娘说的,看完才明白,好电影就像老面馒头,看着朴实,嚼着才有劲儿,能让人记住好一阵子。
你要是去看了,不妨留意戏里那个细节:侯喜亭把戏服往身上一披,哪怕台下是荷枪实弹的兵,台步也走得稳稳的。那股子劲儿,大概就是陈佩斯想告诉我们的——不管台下多少人看,台上的人得对得起自己这身行头。至于最终票房能到多少,或许就像戏里那句词儿,该来的总会来,急不得,也假不了。
发布于:山西省鼎合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